《耶利米書》末段的歷史記述也出現在《列王紀下》25:13-21和25:27-30。但這裡補充記載了主前597年,巴比倫人從猶大擄走三千零二十三人(28節);主前586年猶大滅國,巴比倫人從耶路撒冷擄去八百三十二人(29節);五年後,巴比倫報復他們任命的省長基大利被行弒事件,再擄去猶大人七百四十五名;這三次合共擄去四千六百人(30節)。當然這些數字(不包括主前605年被擄的但以理等人)大概只數算貴族和首領中的成年男子(列王紀下24:14記述主前597年擄去約一萬人),或者出發人數和長途跋涉後能抵達巴比倫城的差異。但無論如何,與後來約主後536年,由所羅巴伯帶領回到耶路撒冷的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(拉2:64)相比,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人在外邦中並未凋零。神保守了祂的「餘民」,成為重建聖城和聖殿的中堅力量。
被擄至巴比倫的約雅斤,雖在王位上只有短短三個月,但他不僅是猶大君王,也是其他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精神領袖。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元年,即主前561年12月25日(《列王紀下》25:27為12月27日,可能是下令與實際執行日期的差異),約雅斤被釋放出監。這在被擄之民中引起極大迴響,他們真實地看見神在異邦中的保守。相傳舊約正典正是猶太拉比在這個時候開始整理。
耶利米曾預言:「耶和華如此說:『要寫明這人算為無子,是平生不得亨通的,因為他後裔中再無一人得亨通,能坐在大衛的寶座上,治理猶大。』」(22:30)這預言成為事實。但在神的恩典中,他的名字卻被列在耶穌基督的家譜上(太1:11-12,耶哥尼雅)。神的恩典實在奇妙,遠遠超過我們所思所想,「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、倚靠祂、歸於祂;願榮耀歸給祂,直到永遠。阿們!」(羅11:36)
回應:
「主啊!祢的恩典無人可比,過於我所能測度。祢的慈愛長闊高深,惟願世人都稱頌祢的聖名,直到永永遠遠。阿們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