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羅以自己與不同類型、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相處時的關係作說明:在基督裡他雖然完全自由,但他不願意這自由成為傳揚福音的障礙。所以,他甘心作眾人的僕人,奔向惟一的目標:「為要多得人」(19節)。為此,他向什麼人就做什麼人。
乍看之下,我們容易誤會保羅如變色龍般只求「業績」,沒有原則。其實他不是沒有原則,而是對仍未認識基督耶穌的人保持足夠的同理心和敏感度,使他們不會覺得自己與這信仰格格不入。今天不少信主久了的人,習慣在彼此交談中運用聖經的言語和比喻。如果談話對象同為信主的人,這沒有什麼不好,因為更容易引起共鳴和鼓勵。但如果交談的對象是仍未信主的人,那卻成了反效果:即使不認為是「外星語言」,也至少覺得「不接地氣」。
在與接觸最頻繁的家人時,我們有沒有實踐著與保羅相同的信念呢?作為父母,我們有沒有站在兒女的立塲,為要把他們帶到主面前,同享福音的好處?作為兒女,我們的所思所想,又是否從父母的角度出發,為要讓他們認識基督的福音?丈夫從妻子的好處去疼惜,妻子從丈夫的需要去關懷,同在基督裡相守相繫。「我若甘心作這事,就有賞賜;若不甘心,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。」(17節)!
回應:
「主啊!願祢的靈改變我,使我從要得轉向要捨,從要被遷就到要遷就人,為使人同得福音的好處。阿們!」
一句話: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禱告: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