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是住棚節,猶太人從各地往耶路撒冷過節。以實瑪利和他十個死士混雜在途經米斯巴的人群裡,並沒有引起特別注意。大概因為是王的宗室大臣後代,省長基大利更設宴接待以實瑪利一行人。他們卻藉機行弒了基大利和他的隨從,以及巴比倫的護衛兵。第二天又綁架殺害了從示劍、示羅和撒瑪利亞來,準備到聖殿憑弔故國的八十人,只放生了其中願意交出藏在田間的糧食的人(1-9節)。
以實瑪利計劃把米斯巴剩下的人帶到亞捫那裡,培植自己的勢力。但當早前提醒基大利防備以實瑪利的約哈難聽到消息、帶領軍隊趕來時,沒有群眾基礎的以實瑪利和他八個隨從倉皇逃脫(11-15節)。而約哈難因懼怕巴比倫軍再回到猶大地,就把百姓「帶到靠近伯利恆的金罕寓住下,要進入埃及去」(17節)。
約哈難的為人處事與以實瑪利截然不同,也許他們都不是為了個人利益;但在做決定時同樣單靠自己的判斷,沒有信靠依賴全權全能的三一神。他們不明白、或者不願明白,苟延殘喘的南國猶大最終覆亡,不是由於巴比倫的超強國力,也不是與他們結盟的亞捫和埃及不給力;而是他們雖名為屬神子民,心卻遠離了祂,依附信靠了各式偶像。被巴比倫所滅是苦澀的,但也是他們回歸真神的契機。然而,未被擄到巴比倫去,仍然留在這土地的猶大領袖們顯然並未痛定思痛。
以實瑪利和約哈難都成了我們歷史的鑑誡。耶穌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:「子憑着自己不能作什麼,惟有看見父所作的,子才能作;父所作的事,子也照樣作。」(約5:19)我們也不能憑自己做什麼,惟有在主基督耶穌裡,我們所做的才能真正滿足神的心意。
回應:
「主啊!是的,我實在不能憑自己做什麼來滿足祢的心意。惟有在祢恩典中求告,好讓我能越來越明白祢的心意,操練學習按祢的吩咐而行。阿們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