瑪拿西出生的時候,他的祖父亞哈斯早已死去。但當他繼位為王時,他的主張卻與祖父不謀而合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瑪拿西背離了父親希西家的信仰路線,「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」(2節)。他當了55年猶大王,是以色列史上在位最久的王,在信仰上造成極大的破壞。他在聖殿的兩院內「為天上的萬象築壇」(5節),使兒女經火和交鬼(6節)、甚至在聖殿內立偶像(7節)等。「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,以致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。」(9節)
雖然瑪偪西最後在亞述的鐃鉤銅鍊下洗心革面,悔改呼求神(11-13節),回到耶路撒冷後又重修聖殿,清除偶像(15-16節)。但我們仍難以明白,神為什麼留這樣的人在王座上那麼久?他在位愈久,因他而跌倒的人不是愈多嗎?
我們能想到的,神不可能想不到。「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,他們卻是不聽。」(10節)人從小心裡就懷着惡念,只等待時機土壤發芽而已。跌倒並不只是外在環境,人內裡的罪性更起着決定作用,也要對過犯負起自己的責任。然而,無論是誰,神都以無限的慈愛要挽回,那怕是世人眼中無藥可救的浪子。
在主耶穌的口中,那位父親仍活著就要分家産的不孝子,過盡奢華浪蕩生活以後,落難時想到要回家。父親是跑過去的擁抱這孩子,而哥哥卻是生氣。(路15:11-32)或許他以為自己在為父親發「義怒」,其實卻未能體貼老父的心腸。在救恩的意義上,瑪拿西王也是「死而復活、失而又得」。在我們身邊,有沒有這些「瑪拿西」和「浪子」朋友呢?「一個罪人悔改,在神的使者面前,也是這樣為他歡喜。」(路15:10)
回應:
「主啊!祢在不同時代,興起不同的人事奉祢;但無論是誰,都需要祢親自帶領和引導,以實現事奉的真義,就是祢的名在萬民中得榮耀。阿們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