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,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個「武俠夢」。不是發洩精力的打殺,而是懷揣著夢想,追尋心中的俠之大者,有所為、有所不為。「生亦我所欲也,義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捨生而取義者也。」(孟子《告子上》)
然而,夢想和現實的距離不會少於十萬八千里。兄弟情、手足義,都無可避免的滲進盲目和利益;只有在矇矓中稍存純粹。雖「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」(孟子《告子章句上》),且「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」(孟子《公孫丑上》)。但又誰能定下羞恥與憎惡的絕對,使人知所行止,既有公義、又存正義?
當年日過去,剩下的不是仍在名利塲中追逐,就是心志早已消磨殆盡。愛慕公義的心只在閒聊中偶爾露崢嶸,或成為夢回青河的囈語。捨生取義和羞惡之心,或許不過是孟夫子理想中的論文札記。
直到有天,知道有這麼一個人,居然真的捨生取義,以自己的無罪代替敵對者的有罪;又為羞惡之心賦與更深層次的意義:懇求天父赦免逼迫他的,只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。他配被稱為義人。他,本就是義。因為他的名字叫耶穌,要把他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。
然而,他的義令人欣羡,卻又與我何干。縱使上窮碧落下黃泉,他仍是他,我仍是我。間距不算太長、卻也不短,不過是地球上的二千年。但他的書上卻留下這樣的一句話:「神愛世人,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,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。」(約翰福音3:16)「信」是兩造間的橋樑,天塹頓成通途。
但什麼是「信」?是相信歷史中曾經有他?是相信他是神的兒子?是相信他死而復活?信,不是只有口頭的承諾,更是身體力行的踐約,承認他是從此掌管我人生的主。
「饑渴慕義」的人真能飽足?誠然如斯,因為他就是終極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