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式的婚禮,無論在不在教堂舉行,通常都有交換誓詞的環節。最常見的誓詞,如「無論順境逆境、富裕貧窮、健康疾病、快樂憂愁,我都愛你、珍惜你、對你忠誠」,其實就是對所建立新家庭另一位成員的嚴肅承諾。當然,現代年輕人的婚姻誓詞有更多姿多彩的輕鬆形式,但都萬變不離其宗–公開表達委身對方的意願。
然而,隨着日復一日的生活,羅曼蒂克的愛情成了柴米油鹽的感情。婚禮上宣讀誓詞的激動已然在歲月中歸於平淡。曾經有人戲謔的說:日子使夏娃成了亞當「骨中之骨刺、肉中之肉瘤」。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流行「不在乎天長地久,只在乎曾經擁有」的世紀末思潮,對更年輕一代的直接影響是恐婚、遲婚、不婚。因為害怕受到傷害,人們吝於付出沒有保留的感情,更枉論委身所意味着的自我適整與改變,甜美的家庭生活也就永遠在想像和尋找中,可望卻不可即。
雖然托爾斯泰認為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」,但在家庭輔導員的眼中,不幸的家庭其實也是相似的–就是大部分家庭成員都把「己」放在「家」之上。丈夫期待妻子的順從,卻不考慮對妻子的呵護;妻子期待丈夫的愛惜,卻不注意對丈夫的尊重;父母期待子女聽話,卻不重視子女的想法;子女期待父母理解,卻不念記父母的付出。
直到有天這個家接待了耶穌,丈夫妻子開始認識到互相推諉責任,早在亞當夏娃面對神究責摘禁果一事時已是如此;而父母子女也知道人與人的溝通和理解,早在巴別塔的時候就已變得困難。罪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人類世界,以至雪崩時,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。
但耶穌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、埋葬了、復活了,祂的寶血清償了我們過度透支的感情負資產,祂的復活使人有重建家庭新生活的盼望。當基督真正成為一家之主,家庭成員委身於祂,主動放棄自認為應得的權利,甘願為其他成員的益處而被主所改變:丈夫為了妻子有了認錯的勇氣,妻子為了丈夫得了沉黙的智慧,父母對子女能無條件的接納,而子女也常把父母掛記在心。
委身不是為了自己的好處,主卻讓人能享受所帶來的美好。